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不斷幸福論

現今有一門學科名「演化心理學」。演化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思想、感受、行為不只是一生中個人經驗及環境影響下的產物,同時也受到數百年前發生在我們遠古祖先身上的事物所影響。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現在具備的許多能力與特質,都是因應人類生存所演化發展出來的(包括害喜與適度的憂鬱呵!)。生理上的演化很容易理解,而演化心理學則是在探討人類心理性適應的問題。另有一門學科名「神經精神科學」,利用科技發展研究人的心理、情緒等內在活動。如同我們生來就有學習語言的腦內程式,我們也被設定為具備可以得到美好感受的程式。


 


這本書可以說是同時利用這二種觀點,探討人與幸福的關係,如何運用神經精神科學的新知來過得更幸福,每個人最終都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公式,我們可以像鍛練肌肉一樣的訓練這些腦內系統。摘句──


 


˙傾聽自己的感受是件好事,但倒不必完全跟著感覺走……相對於其他動物必須服從於牠們情緒的獨裁統治,我們人類卻可以做出違背感受的決定……若想自由選擇要不要聽從情緒的擺佈,唯有靠著意識到了我們內心的各種衝突之後才做得到。(51-)


 


˙腦內的正面感受與負面感受是由不同的系統製造而得。而為了讓自己有好的感覺,光靠擺脫痛苦是絕對不夠的……生活的藝術在於辨認出不幸福裡的幸福,而在幸福中看見不幸福。(60-)


 


˙控制感受的作法,有違一個今日依然流行的心理學想法:很多人相信,大發雷霆可以釋放出怒氣,眼淚可以讓悲傷消逝──這樣的想法現在被證明為完全錯誤,而且往往有害健康。這個想法源自於十九世紀對於情緒的理解,而它就像幾百年前的人相信地球是平面的那種想法一樣,已經過時了(73)


 


˙基因不是命運……人類並不是被童年經驗就決定了一輩子。(80)


 


˙人類的感受是有彈性的,我們可以學著在一些本來覺得無所謂,甚至厭惡的東西上面得到快樂。(84)


 


˙就像笑紋會在愛笑的人臉上刻劃出痕跡,感受也會在腦子裡留下痕跡。我們一再重複感受到的快樂或悲傷等情緒,與山上流下來的水滴很相似:每一滴水滴也許都很快就消失了,可是隨著時間過去,眾多水滴會共同挖出一座河床、一條河道、一座山谷。快樂可以成為一種習慣,不快樂也可以……我們若不及時控制不愉快的感受,將來就只能任憑它擺佈了。(96)


 


˙我們對於幸福的感知,比較取決於我們腦子所感受的方式,而不在於外在的環境……必須靠著重複與習慣才能讓腦子產生新的連結。(109)


 


˙「對比」是帶來幸福的一大來源……只要選擇了正確的對比,興趣甚至會比先前更濃厚……訣竅在於用某種方式輪流採行幾種不同的享受……對於長久的人生幸福來說,沒有什麼事比得上為別人付出時間,並且深入感受對方的內心來得更有收穫。(244-)


 


˙能先把帶來痛苦的事情寫下來,就可以幫助我們擺脫掉它們……寫在紙上的東西如此具體,也就比腦海裡不斷打轉的想像來得更容易檢驗……寫下來,只是一個初步的協助,就像孩子們學騎腳踏車時的輔助輪。很快的,控制晦暗的想法與感受就會變成一種習慣。(279-)這點真的和我的經驗不謀而合。)


 


˙在尋求幸福的路上,最重要的練習叫做「認識自己」。(36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