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得在我喜歡的村上春樹中會看到小學教師這種角色,裡面的敘事者「我」談到自己時的話,讓我覺得也很切合我當教師的心情。
「雖然我確實喜歡讀書和思考事情,但畢竟不是一個適合當學者的人。…話雖這麼說,卻也不想在一般公司裡找一個職位,加入不知何時方休的激烈競爭裡求生存,在高度資本主義社會的金字塔斜坡一步步往上攀登。因此我經過所謂消去法的過程選擇了當教師。…我本來並沒有想當教師,但實際試著當了教師之後,發現居然對這工作比我預期的懷有更深的敬意和熱愛。不,或許應該說,碰巧偶然發現懷有深深敬意和熱愛的自己,這種說法是比較正確的表現。」
「我站在講台上,對小學生講解與世界、生命和語言有關的基本事實,教授他們,同時透過孩子們的眼睛和意識,也對我自己重新述說、教授與世界、生命和語言有關的基本事實。因做法的不同,那可以變成新鮮又有深度的工作。」
: )
回覆刪除拍手灑花))))
你是在幫村上拍手灑花嗎?
回覆刪除我還沒看過這本小說,還一直以為是個短篇故事集,所以就暫時沒買,也算是借放在書店啦,到時再買。
回覆刪除妳上面摘錄的這一段話確實在村上的小說裡是個難得的例子,關於老師面對學生時,彼此之間發生的那個接觸,我覺得就是教育存在的那個地方。
你不知道有沒有讀過大江建三郎寫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其中的一章〈某間中學的課〉,大江談到自己的學習方法與習慣時,引用了 Northrop Frye 在 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裡說的一段話,來說明他是怎麼透過從小不斷的抄寫有趣的文章、人名,再把這些背起來,之後再透過自己的方式重新創造出來的過程,也就是他強調的 re-recreat。我那時候讀到這段引言時,真的非常非常的震撼,我也開始去想「老師」到底是什麼?學習的發生是怎麼一回事。與大家分享下面的一段話:
「所謂的老師,本來,至少如同柏拉圖的《米諾》( The Meno )以來的認定,並不是一個知道怎麼樣去教未知者的人,而是可以把學生心中的某種問題,重新再創造出來弄清楚,以此為工作的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的策略是把學生無法用語言說清楚但是知道的事情,由他來再做確認。他們所專擅的事情是把人們心中壓抑著,阻礙對真知更了解的各種力量,將之破壞,這就是為何老師要比學生問更多問題的理由」(頁96)。
To J: 我是幫你! 等我跟村上再熟一點, 我可能就會不害羞的也幫他拍手灑花..
回覆刪除To K: 你也培養 "從小不斷的抄寫有趣的文章、人名,再把這些背起來,之後再透過自己的方式重新創造出來" 的習慣嗎? 果然是讀書人一枚阿~~
ps. 有一個離題的問題是, 翻譯者是誰蛤? pia |||||||||||||||||||||
回答上下草四維同學問的翻譯問題。在日文版《自分の木の下で》裡應該就是大江健三郎他自己翻譯的。至於中文版譯者陳保朱是翻自大江的日文譯文,還是自己找出英文版來翻,或是同時參考日文和英文,那我就不知道了ㄟ。我也是最近才從學校找到Mr. Frye的書,看了原文後覺得這段話真好,所以再把原文貼上,大家唸一下英文, 之後在一起來 re-create 吧。
回覆刪除The teacher, as has been recognized at least since Plato's Meno, is not primarily someone who knows instructing someone who does not know. He is rather someone who attepmts to re-create the subject in the student's mind, and his strategy in doing this is first of all to get the student to recognize what he already potentially knows, which includes breaking up the powers of repression in his mind that keep him from knowing what he knows. This is why it is the teacher, rather than the student, who asks most of the questions. ("Introduction," xv)
引文出處:Frye, Northrop. 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81.
我小時後最愛看漫畫還有電視卡通,記起來故事的情節,之後再亂掰給朋友聽,這樣也應該算是 re-create 的過程吧。sorry喔,應該早點回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