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行為改變技術

大家都聽過「制約」、「行為學派」等名詞,大概也聽過有名的「帕夫洛夫的狗」這個實驗(還有人說《發條橘子》這部電影是在向帕夫洛夫致敬)。


 


實驗中的狗,只要聽到鈴聲,接著就會看到肉,並且流口水。


鈴聲->肉->流口水


鈴聲->肉->流口水


鈴聲->肉->流口水


 


練習幾回以後,只要聽到鈴聲,帕夫洛夫的狗就流口水。


鈴聲->流口水


帕夫洛夫的狗學會了,把鈴聲和食物聯想在一起。


 


以下是將陳韻如老師上一週所上的課,試著套用容易碰到的生活經驗。


 


    你的另一半每次煮好吃的東西給你吃,你都帶著感激又滿足的表情對他說:「好好吃!真幸福。」(這就是正增強


 


    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你開始覺得習以為常,看到另一半煮出來的東西,什麼話都沒說地吃下去。一陣子以後,另一半覺得沒意思,越來越少煮東西。(這就是消弱


 


    你知道另一半不喜歡人家嘮嘮叨叨,為了你們的感情,決定封嘴。(這就是負增強->移除不喜歡的東西)


 


    每次發生不愉快的事,不管你說再多,對方就是不回應,久而久之,你就習慣了自言自語,甚至當對方有反應時,還會嚇一跳。(這就是被制約了)


 


    想要維持良好的關係,路邊的美女和電視上的比基尼女郎,就是SΔ(讀作S-Delta,使行為不會發生的刺激因素);而和朋友們一起吃喝玩樂、或是來一頓浪漫的生日晚餐,就是SD(誘發行為的刺激因素)。


 


    另一半煮東西來疼愛你,就是原級增強物。(吃的、喝的,各種滿足人類天生需求的……)


最甜美的語言讚美對方的體貼,就是次級增強物。(經由學習而來的滿足,錢也是)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對方開心,你就能打從心底開心,這就是最高級的增強物。(自我成就感)


 


有些人對行為學派相當反感,好像把人當機器似地操控,不過仔細想想,如果你能夠不用處罰的方式,而稍微能夠運用人的心理、認知行為,讓學生產生好的行為,那也不必全面否定這種策略。


 


當然,這門課原先是為了增進我們這些老師的教育管理能力,不過看看生活週遭,還真會發現不少符合行為學派理論的例證咧~


 


最後再送上一個也很有趣的實驗(社會學習論)──香蕉/猩猩/水柱


 


三隻猩猩ABC被關在一起,裡面同時有一盤香蕉。情境設計是只要有任何一隻猩猩去拿盤子裡的香蕉,就會有強力水柱往牠噴。A猩猩如此,B猩猩如此,C猩猩也是如此。這時帶走A猩猩,再帶進D猩猩。想不到當D猩猩要去拿香蕉時,B猩猩和C猩猩竟然過去毆打牠。如此繼續將舊的猩猩帶走,再帶進新的猩猩,每次新的猩猩要去拿香蕉時,舊猩猩就會衝上去圍毆。其實最後留下來的舊猩猩,都不知道為什麼拿香蕉就要被打,但還是會衝過去毆打準備拿香蕉的新猩猩。這個實驗的結論是:「這就是傳統。」


 


誰說不是呢?許多我們接受的觀念,不也從來沒問過「為什麼如此?」「這合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