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故事寫作--橋

(瀚緯)


人物:小山、火人、人


小山和火人是好朋友,可是他們之間隔著一條大河,每次見面都要繞一大圈,所以他們決定蓋橋。可是他們找不到做橋的工具。小山說:我們可以砍樹呀!火人說:一定要愛護地球。小山說:好吧!不然我們要用什麼東西做橋咧?火人說:我們可以用鐵呀!小山說:對耶,我們開始做橋吧!做呀做,終於做完了。


 


(宸皓)


人物:小學生、村民


從前有一座吊橋,它很古老。


吊橋的右邊是學校,左邊是小村莊。


小學生要去上學,都要走過吊橋,他們都覺得很危險。


村民們決定重新建一座吊橋。


經過五天又二小時,吊橋完成了。


小學生又可以上學了。


 


(甫誠)


人物:白熊、黑熊


有一天,一隻白熊要去買蜂蜜,另一隻黑熊要去看牠的媽媽和奶奶。牠們兩隻其中一隻不會游泳(就是白熊),而黑熊看到了,就幫牠把一棵樹變成一座橋,讓白熊過,再自己游過去看牠的媽媽和奶奶。而白熊也去買蜂蜜了。


 


(智謙)


人物:老爺爺、小精靈、魔術師


從前有一天,一位老爺爺要過河,老爺爺不知道怎麼過河,老爺爺看到小精靈和魔術師,老爺爺跟魔術師說:我想要過河。魔術師說好。魔術師變出一座橋,老爺爺向他道謝。魔術師說:不客氣。老爺爺走到對面,老爺爺揮揮手說再見


 


(佳靜)


人物:小紅帽、大野狼


有一天小紅帽打算去看奶奶,在路上她突然看到大野狼。大野狼說:小紅帽,你要去哪裡?小紅帽說:我要去看奶奶。大野狼說:我陪你去。小紅帽說:好啊!於是小紅帽和大野狼一起去看小紅帽的奶奶。他們走到一半,看到一條大河。大野狼去找一把斧頭,把一棵樹砍掉搭成一座橋。他們走過那條橋又繼續走。小紅帽說:快到奶奶家了。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加入羅蘭˙巴特的哀悼俱樂部

昨天剛好把羅蘭˙巴特的《哀悼日記》整本看完。


記得今年上暑期輔導學分班,


同學剛好看到巴特這本書的預告,


寫著那是巴特在母親離開後,


抒發的種種心情。


等了好幾個月,早已超過預告出書的日期。


直到去信義誠品聽楊照《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新書發表會那天,


剛好在書架上看到它。


 


好像出了學校才真正體會到,


為什麼書可以是很棒的朋友。


加入巴特的俱樂部,


真的被他撫慰不少。


(寫代序的劉俐也寫得很好──「母親不在,卻無所不在。」)


 


點頭指數


★★★★★


喪慯(憂鬱)不是一種病。


既非病,他們指望我如何治癒?


回到什麼狀態?什麼生活?


服喪要努力的,應該是通過它而重生。


 


★★★★


最讓我驚奇的:喪慯是一層層的,像硬化的痂。


(也就是說:沒有深度,一片片的表層


──或應該說每一片都是完整的。成塊的。)


 


★★★★★


一方面,她要我全心投入,投入喪慯,達到絕對


(這時不是她,而是我透過她,向我要求)。


另一方面,她(這才是真正的她)要我輕鬆以對,


好好過日子,就好像她還在對我說:


「去,出去,出去透透氣……」


 


「去吃,想吃什麼,就是身體裡欠那樣東西。」(林雪語錄)


 


★★★


從今以後,直到永遠,


我是我自己的母親。


 


★★★★


孤獨=沒有人在家等我,


可以對她說,我幾點鐘回家,


或給她打電話告訴她:我已經回來了。


 


★★★


我不能忍受別人將我的悲慟簡化──


將它普遍化──這就像是別人把它給偷走了。


 


★★★★


時間可以使喪慯平復──不對,時間不能讓它消散,


只是讓喪慯的激動過去罷了。


 


★★★


為記憶而寫?


不是為了讓我記得,


而是為了對抗遺忘──因為它是絕對──的撕裂。


對抗──不久──「不留任何痕跡」,


在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


 


★★★★★


在喪慯中是對死亡絕對的、全新的馴服。


因為之前,這種知識只是借來的。


 


★★★★


不是將喪慯消彌,


(以為時間可以療傷的愚蠢想法),


而是改變它、轉化它,將它從一種靜止狀態


(困厄、悒鬱、不斷重複的相同情緒)


變成一種流動狀態。


 


★★★★★


每個人的悲慟都有他自己的節奏。


 


★★★★★


──普魯斯特在1907年寫給母親剛過逝的德勞里思。


「你會得到一種安慰,是你現在不能想像的。


當母親健在時,你常想到現在你失去她的日子;


現在,你又常想著以前你擁有她的日子。


等你習慣了這件殘忍的事(就是那些日子永不復返了),


那時你會慢慢感覺她重新活過來,


回到她原來的位子,她在你身邊所佔有的位子。


……


我們的愛永不衰減,我們永遠不會自傷痛中走出,


我們的記憶日久常新。」


 


★★★★


我繼續跟媽媽「說話」(交換言語就表示她在場)。



這種交談是在生活方式上的:


我繼續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她的價值,


做她以前做給我吃的食物,維持她在家裡的秩序,


她那種獨特的結合道德與美感的生活方式,


過家常日子的方式。而這種實踐式的持家「性格」,


在行旅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家裡才行。



──因為她只存在於最私密的日常生活中。


 


除了三民市場買不到的筍干,今年家裡大哥做的年夜菜,完全和媽媽在的時候相同。


 


★★★


我現在已被逼到牆角,必得重新學習面對世界


 


★★★★


到了墳前,卻不知道做什麼才好。


祈禱?這又代表什麼?祈求內容為何?


 


★★★★★


母親的愛是一種傳承,在我心靈深處奠下人生重大抉擇的基礎。


 


 


巴特在母親過世後第二天,也就是19771025日,開始寫「哀悼日記」。


三年後,巴特在巴黎街上被一輛小貨車撞倒在地,送醫後,他抗拒治療,失去求生意志,在325日過世。


媽媽生日快樂!



今天是媽媽的農曆生日。


有什麼特別事可做?


想了好幾天,


這一天──


吃素嗎?那也不是媽媽愛的。


幫媽媽大吃一餐嗎?


想去的牛排店卻因為恰好遇上西洋情人節,


根本沒有位子。


 


開學第一天,


與愛友吃完飯也晚了,


到花店逛了一下,選中的那一盆,


竟叫做「長壽花」──帶回家。